|
习近平总书记 | 重要论述汇编之三——《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时间:2022-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稳增长、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装备制造领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深刻认识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绿色发展的关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做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行业服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深学笃行、真抓实干,切实履行好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工作职责,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基建物资租赁承包行业取得更大成绩。 为帮助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基建物资租赁承包行业的重要论述,中国基建物资租赁承包协会编辑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绿色发展、稳增长、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装备制造重要论述汇编》。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贺词等一百三十多篇重要论述,共分为六个专题。协会将分六个系列进行宣传,欢迎关注和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绿色发展、稳增长、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装备制造重要论述汇编》之三 ——《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2013年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历史事实表明,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经济总量一度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技术落后和工业化水平低,近代以来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由于技术创新和工业制造落后于人,西方列强才得以用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国门。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术落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我们要牢牢记取。 ——习近平2013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现代化涉及十几亿人,走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习近平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习近平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2014年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习近平2014年5月9日—10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必须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抓紧抓好。 ——习近平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人家不给,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这件事,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劲头,快马加鞭予以推进。当然,科学发展是不可能一万年的事情朝夕就办成的。 ——习近平2014年5月23日—24日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习近平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必须明确,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对发展条件的变化,我们必须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的力度,因此必须勇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如何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市场要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在供求关系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往往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技术是难点,但更难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探索和试错的过程。 ——习近平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2014年6月23日在《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领制高点》上的批示,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2015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习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习近平2015年5月27日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5月29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2015年6月16日-18日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19日 走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最终要靠科技进步。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 ——习近平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求是》杂志2016年第1期。 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习近平2015年11月15日在《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 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习近平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 ——习近平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 2016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新华社北京2016年5月30日。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习近平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新华社北京2016年5月30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习近平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新华社北京2016年5月30日。 2018年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8年5月28日。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习近平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8年5月28日。 2020年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必须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 ——习近平2020年9月11日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的讲话,共产党员网2021年9月11日。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愿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 ——习近平2020年10月30日在向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20)作视频致辞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20年10月30日。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习近平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20年11月12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习近平202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20年11月30日。 2021年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习近平2021年9月24日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20年11月30日。 现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我国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后又饱经战乱和列强欺凌,导致我国科技和人才长期落后。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2021年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时的讲话,共产党员网2021年11月3日。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习近平2021年9月27日—28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时的讲话,共产党员网2021年9月27日。
△手机扫一扫,了解更多精彩资讯
|